English

电子图书:假若明天来临

2000-10-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康慨 我有话说

在网络时代,对任何一种新科技产品未来的估计都有可能是保守的。这意味着,幻想可能明天就会实现。最近几个月来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电子书似乎也是如此,早有专家预言,到2020年,纸质图书将基本消失,只留有少数作为富人手中的收藏品和玩具。

这预言听起来好玄。照此说来,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世界已经大变,没准儿那些有藏书癖的人再也不用为家里到处都是书而挨老婆的骂了。书架移走了,墙上可以多挂几个牛头马面,也可多摆两个大衣柜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认为电子书代表着出版业的未来,这一点从人们的对图书称呼的改变上便可见一斑。与电子书相提并论时,这些拿在手上翻起来哗哗作响的东西已经成了“传统图书”。而仅仅在五年前,“传统”一词还只是就一本书的内容而言,现在则透着这样一层意思,由蔡伦、毕升、古腾堡以及无数伟大的艺术家、工匠和商人,经几千年而发展至今的这种文明最重要的载体已经开始落伍了。

对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而言,接受未来的电子书可能只意味着一种阅读方式的改变,但对价值几十亿元的出版产业来说,电子书也许是机遇,也许是地狱。

法兰克福:电子书再掀波澜

在上周三开幕的世界最大书展——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上,电子书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除去一个专门的电子媒介展厅之外,相关厂商和出版商还首次为电子图书设立了一个奖项,只有那些以电子格式出版的原创作品才能有资格赢得这笔总额十万美元的奖金。路透社当天的报导说,有好几百名作家成为候选,翘首以待大奖揭晓。

两天后开奖,美国作家戴维·马拉尼斯和埃德温·少伯共同赢得了首届电子图书大奖,各得美金五万,获奖作品分别是《自尊仍然重要》和《天堂广场》。

傻子也能看得出来,此次颁奖根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市场空间也。大奖的发起人大多是生产或出版相关产品的厂商,其中包括近来大做宣传的电子阅读器生产商Gemstar。破天荒的“电子图书大奖”吸引了传媒的大量注意,再一次掀起电子书的涛涛波澜。难怪这一奖项基金会的主席阿尔贝托·维泰尔在颁奖典礼上美滋滋地说:“这是一项在未来数月或数年里可能出现爆炸性增长的产业。”

“咱们全都得了解和接受它,”维泰尔说,“我正盼着能在2001年看到世界范围内,图书数字化出现戏剧性的增长大潮。”

雷声大雨点小

继六月份的美国书展之后,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再次堂而皇之地来到法兰克福,为其MSReader等电子阅读设备大造声势。微软在此摊位的主题词是一行霸气十足的德语:“DieEvolutiondesLesens”,意为“电子书走向全球”,对那些战战兢兢走过此处的“传统”出版商来说,这句话更像是一句恶毒的咒语:我将要夺去你口中食,剥去你身上衣。

但是,也许这种心惊肉跳的感觉,一俟走过这个展台就能被抛到脑后。回到纸张和油墨的世界里来吧,那些印制精美的图书,油墨醉人的清香,难道不能令人忘掉一切对于未来的担忧吗?

传统出版商们可以自我慰籍的另一个理由是,现在的读者很难改变现有的阅读习惯。第三个理由则是,目前无论是使用掌上电子阅读器还是桌面电脑显示器,技术上仍然不成熟,最重要的就是读者难以保持长时间的阅读。

这是事实,连电子阅读设备的开发商都承认,现在对于电子书,新闻界的兴趣要远大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据此前JupiterMediaMetrix的估计,全美国市场上电子书阅读设备迄今只卖出了不到五万套,而且在2005年之前,其销售量也不会有多大起色,预计总共只能卖出190万套。

但是,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技术上的进步更不可以预计。过去我们都觉得中山装穿在身上舒坦,现在谁跟谁说点儿什么事都套一身西服了不是?都说手机有幅射,打多了搞不好得个脑瘤什么的,可照样在大街上看见越来越多的人对着越来越小的香烟盒子大呼小叫,原因何在?方便。电子书也是如此,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检索快,易携带,特别是对工具书而言,更是如此。可以预计电子书普及以后,不会有人再背着又大又重的英汉字典到处乱跑了。

电子书的未来是光明的,尽管纸质图书不会那么快地没落到古董和玩具的地步。

电子图书面临的几大问题

之所以说目前的掌上阅读设备仍然还不成熟,我认为问题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价格、技术、版权和格式标准问题。一次性几千元人民币的设备投资仍显昂贵,但如果产品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价格将很容易实现大幅下降。技术上的进一步改进也只是个时间问题,更大的屏幕,更丰富的色彩,更清晰的字迹,还有更长的电池寿命都可望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软件的格式标准目前相当混乱,基本是家家各搞一套,比如现在我要看从网上书店BN付费下载的一本微软MSReader格式的书,就得同时下载并安装相应的软件。RocketBook、Adobe的Acro?bat也是如此,回到国内,超星数字图书馆的书只能用超星的SSReader读,从博库下载了书,还要再装软件。在电脑上这些都还好说,但换了集成化程度极高的掌上阅读器,这么多种格式,就很难办了。这就需要几大巨头开几次会,再来一番讨价还价,制定一个统一的文本格式标准。

版板问题则更为复杂。图书数字化以后,盗版将变得极其容易,而且基本上没有任何成本。一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加上影片和声音,充其量也就是一张单面DVD的容量。一本几百页厚的小说,复制起来更是易如反掌,几分钟之内,可以同时通过邮件发给成百上千的人。因此,目前很多出版商都不愿意让自己手里的书数字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对盗版心存忌惮。

拿国内提供图书付费下载的“超星电子图书馆”来说,目前我收集的能够做到任意下载、阅读其图书而又无需支付一分钱的软件多达三种,这些软件可以非常容易在网上找到。即使斯蒂芬·金自己在网上出版的那本《植物》,是否能收到钱,也全看读者在读完前一个章节后是否愿意为下一章付费。除非法律的有效介入,在网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安全的。在网上提供数字音乐免费下载和复制的Napster网站事件,已经引起了电子书出版商的警惕,一个可能出现的针对图书的Napster将令他们和那些唱片商一样,遭受惨重损失。

图书电子版权的法律保护,以及如何实施这些保护仍然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尤其如此。如今几乎所有的热门图书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可供免费阅读和下载的全文本,很多以网上书屋、书库、图书馆为名的网站都提供这种服务,且很受上网者的欢迎,这从某些图书下载排行榜上的热门书通常都有几千次的下载记录上就可看的出来。

对任何一家出版社而言,这些当然都是损失,虽然明摆着受到侵权,但似乎并没有几家出版社对此作出过有效的反应。这种麻木,或者说这种集体无意识令人奇怪,也许是力不从心,也许是国企那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在作怪。

换个角度说,版权的法律保护问题解决不好,出版社对电子书就不会有太高的热情,即使有再便宜的设备,再多的读者,再美好的明天,如果不仅没有什么收益,反而因未经授权的电子文本的泛滥,令他们损失更多潜在的读者,出版社对电子书就仍然是敬而远之。

10月20日,赢得首届电子图书大奖的埃德温·少伯在法兰克福的颁奖典礼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